“一带一路”倡议已走过四个年头,进入全面落实阶段。我国正在努力为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与国力相匹配的贡献,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经济发展、贸易平衡、能源转型及环境保护等各种挑战和危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基础薄弱、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矛盾突出,能源合作需要考虑国别差异与合作风险,坚持绿色、高效、可持续的能源合作之路,共同推动全球能源转型与环境治理。
“一带一路”电力合作潜力巨大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电力工业水平相对落后。据世界银行统计,2014年沿线国家未通电人口约4.2亿,人均用电量水平约2825千瓦时/人,低于世界人均水平3296千瓦时/人;人均电力装机方面,35个沿线国家的人均装机超过1千瓦/人,但也有33个国家的人均装机低于世界平均水平0.83千瓦/人。
沿线国家电力缺口很大,意味着电力合作的潜力很大。据统计,2005~2016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总额约2047亿美元,占我国对外投资规模的23.9%;从行业投资规模来看,能源领域的投资规模占总投资的一半以上。
电力投资已成为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的风向标。以中巴电力合作为例,到目前为止,中国在巴基斯坦共投资了16个电力项目,其中有7个煤电项目、3个水电项目、3个风电项目、1个光伏项目和2个特高压输电项目,电源项目装机总量为1221万千瓦,占目前巴基斯坦电力装机总量的48%,工程总额高达250亿美元,占中巴经济走廊投资总额的54%。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每年可为巴基斯坦提供790亿千瓦时电量。
宏观投资环境评价较好的国家将是主要合作对象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属于水资源紧张、空气污染严重的集中地,且60多个沿线国家已经提交了NDC文件,将是未来实现碳减排目标的主力,而能源行业将是实现环境治理的关键领域。能源合作尤其是煤电合作要充分考虑环境风险,遵循绿色发展原则,根据地区需求因地制宜发展清洁煤电和节水型煤电。
“一带一路”电力合作国别评价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考量:宏观层面和煤电层面。宏观层面从国际关系、政治因素、经济因素三个角度考察国别吸引力。其中,国际因素包括高层互访、伙伴关系、联合声明、双边协定和合作/谅解备忘录;政治因素包括政治稳定性、政府有效性、监管质量、法治和腐败控制;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经济水平、经济增速、贸易开放度、投资开放度和通胀指数。
排除了第一阶段结果中高风险和较高风险的国家后,第二阶段评价聚焦煤电的市场潜力与环境风险,主要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