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能源使用(用电)环节,这个价值正在经历从不清晰,到清晰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本身也与市场化有关。在非市场化的环境下,能源,尤其是电力,是一种类似国防的公共品,用户享受了同质化的电力服务,支付同样的价格(分用电属性的目录电价),因为你没办法把为某一个电力用户提供按照它需要的的电力服务质量的成本透明化。
我认为这才是市场化+数字化未来要去做的事情。如果没法做到完全清晰化,至少越往末端走,服务质量的区分度,以及由此增加的边际成本是可以清晰化的(比如基础供电可靠性+用户特定的供电可靠性+用户某些负荷的特定可靠性),这是可以分级计价的、分级服务的。
当然除了可靠性之外,包括分级的能源成本、分级的能源质量,也都是可以用数字化的成本和价格去进行区分的。如果我们把微观的碳价值也作为其中一部分的话,逻辑也是类似的。
通过数字化去发现个体化的价值,并且为之差异化的定价,提供差异化的服务。
问题三、能源数字化的内容是什么?
用户价值是什么,价值如何交付,价值如何变成价格和合同。这些决定了能源数字化的内容是什么。
至少有一些肯定不完全是,或者不是。用户要的不是一个数字化的APP或云平台,就像你要的不是一个滴滴APP,或者淘宝APP,你要的是有人给你出行服务,有人给你送货。
滴滴APP是IT,出行服务的提供者是OT。所以互联网服务的本质是IT和OT结合,然后产生了数据(Data)以及数据技术(DT),而DT则作为催化剂,极大的加速,并且不断产生的新的需求。因此,是IT+OT+DT。
数字化连接是IT(当然在能源里不完全是IT,还有自动化、通信、保护这些),信息化流程是(IT+OT),数据驱动业务是(IT+OT+DT),数字化生态就更大了。
所以能源数字化,不能只停留在IT阶段,就像全国能做出滴滴这个软件的成千上万,但是能把司机和乘客在OT这个层面运营服务起来的,没几家。
当然IT层面本身也有IT的问题,到了能源领域,尤其是用能环节,都是工业现场的活,成百上千种看似一样,其实在规约细节上千差万别的二次设备(传感器、表计、通信网关、保护终端),纯粹做线上的数字化平台公司是无法理解现场自动化的那套逻辑的。所以即使是IT层面,也是一种线上加线下的服务。
那种搞一套低代码的通用编程模块,然后支持几个物联网规约,就号称要做能源大数据平台的,我认为可能性不大,数字化的路径都没选对。